主角 沈飞胡惟庸 的现代言情《 快穿大明:我在国子监当博士章节 》,文章正在积极地连载中,小说原创作者叫做“沈飞”,故事无删减版本非常适合品读,文章简介如下:他高视阔步,目光在博士与刘三吾之间游走,冷冷言道:“我虽与胡丞相有交往,但仅限于私谊,并无半点违法之举!”“大明初设恩科,陛下重视有加,我岂敢以身试法?”“刘老,我知您为人正直,我亦不会行此苟且之事”言至此,白信韬目光犀利地扫视着在场众人:“至于你们……我就不敢保证了!”博士们仍旧深信,这舞弊之嫌,定与刘三吾、白信韬脱不了干系他们个个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:“白信韬,你的言下之意何在?”“我们监考...
第1章
他高视阔步,目光在博士与刘三吾之间游走,冷冷言道:
“我虽与胡丞相有交往,但仅限于私谊,并无半点违法之举!”
“大明初设恩科,陛下重视有加,我岂敢以身试法?”
“刘老,我知您为人正直,我亦不会行此苟且之事。”
言至此,白信韬目光犀利地扫视着在场众人:
“至于你们……我就不敢保证了!”
博士们仍旧深信,这舞弊之嫌,定与刘三吾、白信韬脱不了干系。
他们个个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:
“白信韬,你的言下之意何在?”
“我们监考者除了分发和收取试卷,哪有机会插手其他?毫无干涉之力啊!”
“你对我等心存质疑,殊不知我亦对你等存有疑问!”
面对这混乱的局面,刘三吾胸口憋闷,仿佛心脏被无形的手狠狠撕扯。
他深知,身为恩科主考官,即便自身廉洁公正,一旦舞弊丑闻曝光,也难辞其咎,背负失察之重。
想到一生清誉可能毁于一旦,刘三吾一口淤血猛地喷出,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惊慌失措。
作为主考,若在此时撒手人寰,恐将被误认为畏罪自杀,真相将永远石沉大海!
白信韬与博士们连忙围拢,紧张地查看刘三吾的情况。
“我没事。”
刘三吾挣脱白信韬的扶持,勉强坐定,深深地叹了口气。
白信韬紧锁眉头,沉吟片刻后,发现了疑点:刘三吾提到批阅试卷时考生信息全被遮盖,而自己归档时同样如此,只有在所有监考官员和锦衣卫监督下,信息才会公开,统计成绩。
这样一来,作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难道,北方学子真的在学问上逊于南方学子?这一想法让白信韬心惊胆战,因为这样的结论,无人会信,也无法解释清楚。
此案错综复杂,众人皆无罪证,却又人人自危。
“不行,我不能在此虚耗时间!”
白信韬整了整衣袍,决然离开贡院。
回家后,他迅速写下一封密信,随后吩咐亲信务必在夜幕掩护下将信件秘密送达丞相胡惟庸手中:“此信关乎你我生死,万万不可有失!”
亲信领命,趁夜色匆匆前往丞相府,却不知,一双双锦衣卫的眼睛在暗中紧紧跟随……
另一边,朱标在奉天殿外焦虑地徘徊,预感到此事将引发朝堂剧变。
他深知,若不及时制止,恐将生灵涂炭。
与父亲朱元璋的铁血风格不同,朱标心怀慈悲。
正当他思绪纷飞之际,脑海中闪过了一个人影,那是一个或许能解此局的关键人物。
智者!
是的!
朱标恍然大悟,深知唯有求助于那位智者,方能破解眼前的困境。
当下,他毫不犹豫地吩咐随行之人:“跟我出宫,刻不容缓!”
事态紧迫,不容耽搁,必须火速寻找到智者,方能有望阻止那场可能引发的血腥风暴。
朱标深知,一旦悲剧上演,将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,他不忍目睹这惨剧发生。
与此同时,在皇城某处客栈内,呈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。
沈飞倚坐于椅,面容平和,仿佛外界的风云变幻与他无关,他选择置身事外,享受着安宁。
正当此时,太子朱标突现客栈。
他未作片刻停留,直奔沈飞所在。
推门而入,见沈飞悠然自得,朱标不禁一怔。
在这紧要关头,智者竟如此泰然自若,令他意外。
朱标深吸一口气,急切地向沈飞通报:“智者,大事不妙啊!”
“我已有所耳闻,太子先请坐。”
沈飞的回答让朱标一时愕然,没想到智者竟已洞悉一切。
但此时不宜深究,朱标继续追问道:“请智者赐教,如何破解此局?”
若科举舞弊之事被证实,大明的信誉将受损,颜面扫地,失去天下人心。
“解决之道并非难事,且听我细细道来。”
沈飞言辞恳切,朱标凝神聆听,神情随之变换,似有所悟。
“殿下,那些勤勉向学的士子,其成就被腐败之徒窃取,何其不公!”
“殿下,若不对这些蛀虫严惩,天下的读书人怎能心服口服?”
客栈内,原本就人声鼎沸,自恩科榜单公布后,更添几分喧嚣。
往日里,这里多是过往商贾、劳工歇脚之地,而今,却是书生意气,群英荟萃。
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,操着南腔北调,甚至有些难以分辨的方言,却共同热议着科举舞弊的风波。
“原以为汉人天子能带来不同于蒙古统治的新气象,原来也不过尔尔!”
“开国首科便有如此严重的不公,大明的未来,还能有几分光明?”
“哎,十年寒窗苦读,如今看来,似乎只是笑话一场!”
“大明的科举,似乎不问才学,只认金银啊!”
学子们相互吐槽,用讽刺的言语发泄胸中的不平。
他们刚从外族统治的阴影中解脱,满心期待能在科举场上一展所学,实现仕途理想,却不想改朝换代,风气依旧,权钱交易依旧横行。
恩科放榜,只见南方士子占据榜单,同乡之中竟有多达十三人高中,此情此景,怎能不让人疑心背后有舞弊之嫌?怎能不叫人心生愤慨?
在客栈二楼的雅间内,太子朱标眉头紧锁,侧耳倾听楼下学子们的不满与哀叹。
面对大明声誉的下滑,这位未来的帝王内心焦急如焚。
而坐在他对面的沈飞,却显得悠然自得,一边品茶一边仿佛事不关己,一副超然物外的老者形象,对这首次恩科的风波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模样。
朱标心急如焚,多次想要公开身份,以太子之名安抚学子,恢复大明的名誉,但每次话到嘴边,都被理智拉回。
他知道,此时出面,非但不能挽回局势,反而可能弄巧成拙,授人以柄。
他在房间里踱来踱去,不时发出沉重的叹息。
每次经过沈飞身边,都会重重地叹一口气,次数多了,连一向淡定的沈飞也感到了不适,眉头微蹙,他开口劝道:“殿下,请先冷静,我们需从长远计议。”
这话让朱标心中怒火中烧,手指向贡院方向,低吼道:“如何冷静?你让我如何冷静?”
“这是大明开国后的首科,父皇对它寄予厚望,反复强调其重要性。”
“然而,如此重大的科举,竟也出现了舞弊丑闻!”
“这不仅是把父皇和大明置于舆论的火炉上烤,更让大明在万千学子心中丧失了信誉,这……这如何能稳固民心,治理天下?”
朱标的怒气是真实的,他怒的是刘三吾、白信韬,以及那些可能涉及其中的国子监博士们。
“我提议引入新鲜血液,胡惟庸向我推荐了白信韬。”
“我在朝堂上力排异议,极力推荐他加入监考团。”
“可白信韬竟如此回报我!”
“我……我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!”
沈飞闻言,嘴角微微上扬。
一切正如他所策划,白信韬的命运已岌岌可危。
然而,火候还不够,还需再添一把柴,让这把火燃烧得更猛烈些!
沈飞轻抿了一口热茶,语气平和而沉稳:“殿下此刻需虑及的,不仅是徐达战事不利,更有战败后,我大明的天空是否会因此风云色变。”
朱标闻言,眉头轻轻拧起,陷入了深深的思索。
片刻后,他眉头锁得更紧,疑虑重重地问:“沈飞博士,你的意思是,应天城内会出现叛乱吗?在陛下的眼皮底下,谁敢如此放肆?”
“大规模叛乱或许不会,但动荡不安定因素绝不会少。”
沈飞继续道,“就算刘三吾等没有直接舞弊,也难辞监管不力之咎。
殿下,您认为如何才能平息学子们的怒火呢?是否只有采取极端手段?”
“暴力镇压或许能暂时平息民愤,却抚不平他们心中的创伤与不甘。”
说着,沈飞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,递给了朱标,“这是我为殿下准备的应急之策,若真到山穷水尽,再拆不迟。”
朱标感激不尽,匆匆离去。
在应天皇宫内,压抑的氛围如同厚重的乌云笼罩,让人感到窒息。
宫女太监们跪伏在地,头颅深埋,连额头都紧贴着冰冷的地面,似乎想以此减轻心中的恐惧。
大殿之内,朱元璋一脸阴霾,怒视着三位托孤重臣,他的身体因愤怒而微微前倾,眼神如炬,直射胡惟庸。
大明开国首科,竟演变成此等局面!原本希望通过此次科举,让天下士子认识到大明的气象,激励他们为大明竭尽忠诚。
可结果,北方士子竟无一人高中,这赤裸裸的偏袒,不仅是对大明的挑衅,更是对他这位手握生杀大权的帝王的无视!
朱元璋怎能不怒?开国不过几年,科举舞弊竟如此明目张胆,简直是公开叫板!他从未如此怒不可遏,即便是对抗陈友谅、元朝残部,甚至是郭子兴的亲子,他都能保持冷静,而今,他怒火中烧!
因为这不只是简单的舞弊,这是在拿科举动刀,是在拿他的江山开玩笑!
李善长、胡惟庸、刘伯温三人如寒冬中的蝉,噤若寒蝉。
尤其是胡惟庸,吓得跪倒在地,浑身颤抖。
此次科举监考团队由他一手安排,一旦恩科出现问题,他的性命不保不说,只怕九族也难逃牵连。
在三人之中,李善长与朱元璋的交情最为深远,对朱元璋的性格了如指掌。
今日之事,若不能给出一个清晰合理的解释,那么所有参与恩科的官员恐难逃一劫,无一幸免。
李善长心急若焚,用力推搡着跪在地上的胡惟庸,迫切地催促道:“胡惟庸,别在这个节骨眼上哑口无言!快说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为何恩科高中者均为南方士子?”
胡惟庸作为李善长的门生,受益于李善长的提拔,两人在政治舞台上同舟共济,休戚相关。
李善长曾以为,助胡惟庸登上丞相之位后,便可万事无忧,却不料开国之初的第一件大事便栽在了胡惟庸手上。
朱元璋俯视着两位臣子的焦急表现,他倒显得不急不躁。
科举出现如此重大差池,必须有人承担责任,事情若不明朗,所有人难逃一死,不论是丞相、开国元勋,还是手持免死金牌,都难逃此劫。
胡惟庸吓得泣不成声,匍匐向前,泣诉道:“陛下明鉴,刘三吾品行端正,公正无私,绝非舞弊之辈!此乃大明首科,臣怎敢有丝毫私心!其中定有误解!”
李善长仿佛抓到了一线生机,连忙跪倒在地,附和道:“陛下,胡惟庸所言极是。
刘三吾之品德,众人皆知。
他本可凭借资历享清福,却未沉迷于权财美色,一心研习儒学,清廉正直。
这样一位淳朴之人,怎会做出舞弊之事?”
李善长言辞恳切,几乎将刘三吾比作圣贤。
他与胡惟庸心急如焚,老脸涨得通红,额头上汗水淋漓,浸湿了发丝。
朱元璋听后,并未立即发表意见。
而这沉默的态度,反而让李善长和胡惟庸内心更加忐忑,害怕皇帝心中已盘算着何时挥下惩罚的利剑,二人紧张得喉咙发紧,心跳如鼓。
相比之下,刘伯温显得格外镇定。
他对恩科之事既未参与也未荐人,与事件毫无瓜葛,本可置身事外。
但刘伯温宅心仁厚,不愿见好人蒙冤。
他深知刘三吾,一个百年难遇的善良之人,一生遵守规则,行事规矩,从不逾矩。
别说违法乱纪,刘三吾平素连伤害飞禽走兽都未曾有过,如果说圣人的标准形象,他便是活生生的例子。
见朱元璋对李善长与胡惟庸的说辞持怀疑态度,刘伯温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。
他本意无意介入此等纷争,但因涉及到刘三吾,便不能袖手旁观。
他上前几步,行礼毕,沉稳言道:“陛下,李善长与胡惟庸所言不虚。”
“刘三吾绝非那等以权谋私之辈。”
“至于榜单上与其同乡的十三名士子,应归因于其乡风淳朴,教化深厚。”
“望陛下明察秋毫,勿让忠良含冤。”
李善长见刘伯温出言相助,投以感激的一瞥,旋即转视朱元璋,急切道:“陛下,臣愿意以性命担保刘三吾的清白!”
胡惟庸也紧随其后,表态支持:“陛下,臣同样愿以项上人头为刘三吾正名!”
小说《快穿大明:我在国子监当博士》阅读结束!